走到长垣市南蒲街道金寨村,提起杨永昌,群众都现出一种亲切:“头一碗”呀,是我们的书记。杨书记人可好了。
说起这个绰号的来历,可要从头说起。
杨永昌,长垣市南蒲街道金寨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除此之外,他还有着多重身份:长垣市委党校兼职讲师,长垣市纪委监委特邀监察员,长垣市“传帮带”导师,新乡市人大代表…可村民习惯叫他为“头一碗”,为什么?因为他带头改革村里红白事铺张浪费,无论谁家办事一律吃大锅菜,他第一个去吃。在他带领下,金寨村风清气正,刹住了吃喝攀比风。但他带的“头”,可不只这一个,抓党建、谋发展、兴文化,他可是一马当先、项项在前。
统一着装亮身份
金寨村位于长垣市产业集聚区中心,随着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增多,每年都有涉及该村的征地任务,因当时村干部工作方法不得当,与群众沟通较少,导致干群关系紧张,一度成为南蒲街道的“乱村”。
2014年年底,杨永昌未与家里任何人商量,参加了第八届村换届选举,并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。“接这么个烂摊子,图个啥?”得知结果后,杨永昌妻子跟他生气。杨永昌说:“图啥?图名,雁过留声、人过留名,作为一名党员,就要对得起党员身份,就要给党争名。再说,作为咱村里人,咋能不给村里做贡献!”
这是杨永昌真实的想法,参加选举之前,在街道领导谈话时,杨永昌内心也有一番斗争,他知道农村工作不好干,特别是党支部书记,都说“宁掌三军,不管一村”嘛,但是,共产党员怎么能只为自个呢?
担起来,怎样干?查找“病因”是关键。杨永昌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经过调研,找到了问题的关键。“老百性怕村干部乱花钱,咱就把它公开,一分一厘都写上去。”杨永昌说。
上面千根针,下面一条线,村庄工作千头万绪,从什么抓起?杨永昌就从群众最关注的财务公开抓起。在他的积极协调下,村里成立了监督委员会,由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老人、党员、群众代表组成,共同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。此外,村里又成立了矛盾化解小组、红白理事会、老年协会等,推行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。
他注重发挥党员带头作用,党员每周一次环境整治义务劳动,每月一次党员例会,让党员监督村里工作,村里的每项工作都让党员在事项审议表上签名。党员组织性、自觉性、积极性都提高了。通过党员参与监督,党员带动群众,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。
在抓好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,杨永昌口才特别好,还经常受邀到其他地方做理论宣讲,他因为有实践经验,话语又接地气,讲的很生动,特别受欢迎,效果也很好。他还创新性给党员每人发了一个唱戏机,里面保存的不是戏,而是党章,不管是义务劳动,还是散步运动,大家随时随地都能听党章,进行理论学习。
杨永昌工作善动脑子,破解难题很有方法。金寨位于城区,周边有不少工厂,管理起来比较困难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杨永昌决定让党员统一服装,亮明身份,这样不仅党员自己自律性、表率性提高了,监督作用和责任心更能体现出来。“有时会出现工厂随意倒垃圾现象,自从我们穿上统一服装后,让清理掉,他们也就听了,因为我们是党员!”党员杨怀真自豪地说。
俯下身子察民声
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载:郑人游于乡校,以论执政。然明谓子产曰:“毁乡校,何如?”子产曰:“何为?夫人朝夕退而游焉,以议执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是吾师也,若之何毁之?意思是说,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,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。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:“把乡校废除了,怎么样?”子产说:“为什么?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,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。他们喜欢的,我们就推行;他们讨厌的,我们就改正。这是我们的老师。为什么要毁掉它呢?
身为党员干部,要想获得群众支持,了解群众心声,那就要想方设法走进群众。杨永昌除取经常走访群众,还通过微信群听取群众意见。在金寨村的两个群众微信群里,一个杨永昌实名注册,另一个是“潜水”状态。前一个用来安排工作,后一个就是听取群众意见,了解大家心声。
根据群众反馈,他很快了解了群众所思所想,梳理出了工作重点。
群众反映办理粮食直补、低保等太难,有时要向街道跑好几次,因为不懂电脑,办起来特别困难。杨永昌向南蒲党工委、办事处汇报,从推动电子化办公入手,创新村级组织管理制度,实现党务、村务管理的规范化、电子化、透明化,率先使用征地、失地、粮食直补、低保、五保等各种款项即直接汇入群众账户的“一卡通”,给群众提供了方便。他还组织村里年轻有文化、懂电脑的志愿者,帮助老人操作智能手机,帮群众解决合作医疗等缴费,打通了操作障碍。
多年来,金寨村及周边群众吃水不便,有的在自家院里打一口小井,有的群众则要赶到三四里以外的南蒲社区拉水。杨永昌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。他积极协调沟通,最终,南蒲社区所辖村庄第一座直接从社区引来的深井水成功接通。如今,金寨群众喝着甘冽的水,念着打井的贴心人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原来,村里道路年久失修,群众出行不便。金寨村地处城市规划区以内,按照规定,不允许私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修路费用成了难题。杨永昌立即召开议事会讨论,经过核算,杨永昌决定,“只要群众有意愿,我个人出资承担修路费用的10%,另外的部分由村委会和群众各承担一半!”在他的带领下,金寨村开始基础设施建设,新建村内道路3500多米,硬化大小胡同15条,新安装路灯186盏,建设大小广场5个,村内基础设施渐趋完善,村路巷道干净整洁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。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
破除陋习“头一碗”
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,对此,杨永昌有朴素地解读:兜里没米,叫鸡不理。要想发展,要想群众跟随,必须有经济支撑。
上任以来,他把把经济搞活,发展集体经济,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重要任务。金寨村原一有些村集体资产,被个人占据或闲置。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一家家做工作,把原本闲置和被侵占的集体资产陆续收回。借势产权制度改革,成立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,通过清产核资、厘清权属、聘请第三方评估,目前,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800余万元,盘活量化资产450余万元;集体每年收入26万元。
村民富了,文化生活也要跟上,投资12万元建设的文化宣传服务站,拥有各类图书万余册;投资36万元建设的标准化党群文体广场设施齐全;开展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评选、道德讲座等活动,成立作家协会、书法协会、空竹队、秧歌队等团体……每年春节杨永昌还自己出资1万元为村里的单身老人购买过冬棉衣,开展“支部送春联、处处增党辉”的活动,免费给群众发春联,让每家每户都贴上党支部的春联,占领党的阵地。
他还大力推动移风易俗,原来村里办红白事有攀比情况,不光造成浪费,对一些村民也形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。杨永昌组织成立一约四会,对村里白事进行规定,要求统一吃大烩菜,控制烟酒招待标准。刚开始,大家都有顾虑,生怕自己办不好,被众人说。杨永昌就带领村两委班子,谁家有了白事,他第一个带着班子赶过去,第一个端起碗吃大烩菜。大伙见他吃,也跟着吃了起来。他“头一碗”的绰号也由此而来。慢慢群众习以为常,改掉了红白事铺张浪费的习气。
如今的金寨村,打牌吵架的少了,学习干事的多了,乡风民情得到了很大提升。每到晚上,灯火通明,歌声飞扬,村民在广场上唱歌跳舞,一派欢乐祥和。
就因为杨永昌和党员干部事事带头、处处带头,金寨村取得了飞跃的变化,党群关系、干群关系日趋融洽,也获得满满的荣誉:多次被评为南蒲街道“红旗村”、长垣市“文明村”、连续三年被长垣市委评为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被新乡市委评为“基层党建示范村”,被省委省政府评为“省级文明村”等称号。杨永昌同志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。
据载,金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子,因匡人畏孔而得名。而今,这个底蕴厚重的村子,在杨永昌的带领下,正在新时代散发出绚目的风采。(曹道伟 王自亮)
审核:尹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