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泥瓦匠到企业家,他走南闯北,白手起家,创立声名鹊起的防腐事业;
从企业家到村书记,他落叶归根,不忘初心,勾画百姓安居的幸福乡村。
可以说,他的每一次转身,都是责任的担当,乡情的牵系。他是开拓创新的企业家,更是打造群众幸福的规划师。他就是陈英宪,芦岗乡西陈村党支部书记、辰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。
创业路漫漫
1960年,陈英宪出生在长垣市芦岗乡西陈村。
西陈村位于长垣市黄河滩区,土地瘠薄,水患频仍,陈英宪的记忆里,充满了黄河水患的记忆。大水之后,一片狼藉。但滩里人家没有屈服,擦干眼泪,又开始重建家园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,与他的童年紧紧捆绑在一起的,便是贫穷。陈英宪现在仍清晰记得,父亲的一场肺病,更是让家里雪上加霜。
为了给父亲看病,他母亲的嫁妆、柜子、八仙桌,包括全家人睡的床都卖了,家里就剩一个空荡荡的房子。全家人睡觉都是打地铺。
有人说过,苦难是弱者的炼狱,苦难亦是强者的熔炉,这种艰苦的环境养成了陈英宪自强不息、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。
在全家人节衣缩食,供他读完高中后。陈英宪离开家乡,远走天津、大同、新疆,从学徒做起,成为一名泥瓦匠,开启他人生的打拼之路。心细、好学的陈英宪,做什么都有股钻劲,干什么都要干到更好。凭着过硬的技术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好把式”。在天津市有一次砌墙,垂直度就差两个毫米。当时天津市有关部门技术人员不相信,拿经纬仪检测三次,都是如此,还奖了他几百块钱。
2003年,陈英宪做出了人生的又一转折,依靠长垣防腐产业优势,从建筑进入防腐行业。他虚心好学,像当初做泥瓦匠一样,陈英宪在防腐行业从零做起。在六七年的时间里,他与工人吃住在工棚。他能吃苦,又有想法,很快把防腐工程做得风生水起。从东北转战西南,最后在贵州扎下阵脚。
2014年,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,陈英宪在贵阳创办了辰起建设建团。他一边搞工程建设,一边做技术研发,让“辰起”在短短几年内,就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翘楚,为长垣防腐行业发展书写了精彩的一笔。
发展“领头羊”
有作家说过,一个人终其一生,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。黄河滩藏着陈英宪的苦涩童年,但也是陈英宪一生的牵挂与挚爱。
尽管这些年在外拼闯,事业成功,但家乡总是他心灵深处的牵挂,家乡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无不牵着他的心。然而,每次回乡,看到面目依旧的西陈村,村里坑塘里布满漂浮物和垃圾,很多人家生活还很困难,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2019年,芦岗乡党委召开的“雁归来”恳谈会是,乡领导介绍了农村发展态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。会后,陈英宪决心回到西陈村,帮助建设新农村,带领家乡发展。
一年后,陈英宪担任西陈村党支部书记,挑起了西陈村沉甸甸的担子。他对自己立下誓言:要不当就不当,要干就干好,决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。
随即,一场改变西陈村面貌的战役打响了。
摆在面前的首个难题就是规划。设计公司找到了陈英宪,提出要数十万元的设计费。陈英宪一听,当场拒绝,说那不行,太高了,有这七十八万,我们在村里头能干好多事。他知道,这可是村里的钱,一分一厘都要花到刀刃上,每一分浪费,他都心疼。他决定由自己来担任这个“规划师”,边干边设计,村庄现在的布置规划,都是他带着大伙一步步走出来的、一点点琢磨出来的。他的微信步数,哪一天都跑一两万步、两三万步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西陈村原来一直没有出村的大道,都是绕别村而过。他决定村西边连通小堤的路面。因为是跨乡的土地,不好协调。他就拿着礼物,带着小菜,一家一户去做工作,说好话。就这样,在数月时间里,陈英宪凭借多年做防腐、跑工地的经历,带领村两委,修路、改公厕、清理坑塘、建立环绕污水处理站。把坑塘污泥、垃圾都运走后,又把全村17个坑塘连通,把黄河水,从文岩渠那边引过来,建设成了碧波荡漾、垂柳依依的环村水系,春夏之时,就像一条绿带,缠绕着静美的西陈小村。
为了照顾村里独居老人,陈英宪又建起了四点半课堂、养老中心、群众大食堂,群众大食堂采取村里补一部分、村民掏一部分、经济能人捐一部分方式运行,人们在这里可以吃到实惠可口的饭菜。现在不光老人吃饭,每天还吸引很多村人“会餐”。养老中心就在食堂旁边,为老人提供休息娱乐等活动。吃过饭,大伙聚在一块,聊聊天、打打牌,其乐悠悠。运作有序、便民利民的群众食堂和养老中心,获得了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认可。四点半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场地,它建在村党群文体广场对面一个规整的小院子,里面有活动室、有图书室,孩子在这里做做游戏、读读书,既学习了知识,又收获了快乐。闲置的空地,被开辟成菜园、篮球场和文化广场;过去,村道上常有车辆乱停乱放,自从村里修建了18个停车场,村主干道变得整洁又通畅。
为了村庄发展,他先后垫资三百多万元,让昔日破旧的乡村从此更换了新的模样。
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
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,村庄要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可不行。陈英宪在多次组织村民讨论、专家论证基础上,一方面将一部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,增加集体收入,一方面成立农林果蔬经济合作社、举办乡村美食节,利用农村现有资源,发展西陈特色文化产业,打造“园林采摘、特色民宿、田园文化”为一体的乡村综合旅游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,最终实现村年集体收入近百万元。
富而知义,富而思礼。在让村民富口袋的同时,还要富脑袋。陈英宪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,发挥村里文化名人陈海文、陈振宇等人作用,给街巷起了一个个厚重的名字。开展“五美庭院”的评比活动,评出陈耀宗等60家“五美庭院”。每天晚上,漂亮的西陈文体广场,人头攒动、热闹非凡,大伙聚集在这里,跳舞、散步、唱歌、聊天,一派和谐熙乐的场景。古老的黄河滩,古老的村庄,焕发了青春,洋溢着幸福的歌声。
“陈英宪是踏踏实实干事,实实在在给群众办实事好事!”听着村民的称赞,陈英宪笑得比蜜还甜。这个走南闯北的汉子,他不看重金杯银杯,他最欢喜的就是乡亲的认可。
因为陈英宪的付出,西陈村先后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、河南省五星支部、长垣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。
“雁归来”引来“领头羊”,陈英宪用一名企业家的责任,立下了与家乡的嬗变契约,让西陈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榜样。面对纷至而来的赞誉,陈英宪没有豪言壮语,他说“做事业用心,做村干部用情,给村里老百姓办点实事,心里边踏实。”而今,年近花甲的他,依然在他所热爱的黄土地上,用无尽的热情与责任,描绘着最新、最美的图画。(曹道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