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媒头条河南讯(曹道伟 通讯员 王自亮)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”这是唐人王昌龄的边塞诗《从军行》中的一句,诗句形象描绘了青海大漠孤云密布、雪山巍峨的壮阔风光。这也是吕敬琦特别喜欢书写的一句诗。
出生成长于黄河中下游滩区的他,青壮年又创业奋斗在黄河的发源地。他的一生与黄河有着解不开的渊源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黄河生养了他,黄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。黄河给予了他磨难和贫穷,也赋予了他坚韧和顽强。让他的人生像黄河一样,在蜿蜒曲折之后,大河浩荡,一往无前。
吕敬琦,河南省长垣市人,现居青海西宁,著名企业家,社会公益人士,水电工程及新能源工程优秀承建商。
家居大河
上世纪六十年代,吕敬琦出生于长垣县黄河滩区。那个时候的黄河滩区,老百姓有一句形象的顺口溜:“春天喝不上糊涂,冬天穿不上棉裤,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,小伙子娶不上媳妇”,诙谐无奈之中是无尽的凄楚和辛酸。
长垣与黄河的关系源远流长。千百年来,长垣因黄河而生,因黄河而穷,也因黄河而兴。地处黄河“豆腐腰”的核心地段,长垣是黄河决堤、溃防、泛滥的高发区域,历史上十年九涝一旱,群众生活十分贫困。但也正因黄河频繁泛滥,造就了滩区人敢闯敢干、勤奋刻苦、敏而好学的特质,大家为了谋生,纷纷外出闯天下。
1986年,二十多岁的吕敬琦与哥哥一道,加入了闯荡的洪流。那个时候,他刚成家,就因为一句“想享福,上格尔木”的话,踏上了奔赴青海之路。
到青海后,几乎没有选择,为了谋生,他与乡人一同到厂区干临时工,没有技能,就学。有一双手,还有长垣人生就的吃苦耐劳,勉强糊口。与其他人不同的是,吕敬琦除了吃苦,还善于学习、与时俱进。当时,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,国家鼓励企业转制改革、工作人员下海经商,吕敬琦所干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实行承包。吕敬琦就动起心思,自己也试着搞点小承包,承揽一些建筑工程。当时,长垣作为劳务输出较早的县,在防腐、建筑行业上积累了人员、技术、资源的优势,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工种非常成熟,这让出走他乡的吕敬琦直接占据了技术优势。依靠着这些条件,吕敬琦一步步发展起来。
蝶变不停
万丈高楼平地起,没有谁随随便便能够成功。吕敬琦刚开始是搞楼房建筑,后来他开始进军水电站,从基础开挖到大坝的浇筑,方方面面,几乎都干过。他干得时间最长的是李家峡水电站,一待就是待了11年,之后又从事了几个电站。
或许是黄河水边生长的经历,让吕敬琦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依恋。他精益求精、不断学习,干起水电工程得心应手,很快成为水电工程领域的精专力量。团队也从十几人变成了二百多人,2010年成立公司之后,从此以西宁为大本营业务版图延及整个西部。参加了黄河上游几个水电站的建设工程,并多次在获得优秀承建商称号。
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,推行新能源,吕敬琦敏锐感觉到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市场。吕敬琦的团队很快转身,投入到光伏电站工程修建中。吕敬琦的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配备了高质量的研发团队,也获得了多项技术专利。转向光伏电站之后,团队用很短的时间度过了适应期,从新疆和田、哈密,至青海省共和,吕敬琦的光伏产业项目遍布大西北。很快成为当地优秀的光伏电站承建商。
但是他并不满足,他又感觉到高科技终将是发展的大方向,2020年,吕敬琦开始进军生物科技领域,与青海大学课题组合作,将高原生物科技研发专利进行产业化。用高原牛羊血提炼血红素,目前已经经过国家验收,马上就能开始量产。
从建筑转型到光伏能源,从光伏能源转战生物科技,这样看似巨大的行业跨度在他人看来或许有点不可思议,但对吕敬琦却是水到渠成,因为生于大河、长于大河的他,早已秉承了大河蜿蜒曲折、随形就势的基因,既一往无前又灵活多变,从不会给自己的人生设限,总能给自己的人生创造无限的可能和精彩。这是吕敬琦始终如一的内在素养,也是长垣人多年四海打拼的核心品质。
成己达人
因自身成就和个人威望,吕敬琦一直是青海省长垣商会的会长。多年以来,在他的带领下,长垣商会发起和参与了多项青海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,从玉树地震救灾重建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,到处可见长垣商会和长垣商人付出的身影。吕敬琦认为,回馈社会造福乡邻是每个成功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。
现在长垣商会有100多个会员单位,涵盖起重机的销售、卫材、建筑、汽车装潢等多个行业。吕敬琦对商会的事非常热心,经常定时举行活动,一者沟通老乡感情,要互交流资源信息,再者利用商会平台尽心竭力帮扶大伙。
多年的生活,吕敬琦已经把青海当成第二故乡,举家搬到了青海。但是,故乡长垣在他心里仍然很重,他知道,他像一棵树,不管长多高多大,他的根仍在长垣。离家这么久,他始终乡音未改。他的本色仍然还是那个黄河边上出生长大的农家娃,他的每一个心愿也都如黄河水一般朴实而真诚。

吕敬琦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工作做好,给家人、员工照顾好,然后腾出点时间写写画画。在笔墨的线条里安顿自己的灵魂,在艺术的世界里憩息。这是他忙碌之余最大的享受。
实实在在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是吕敬琦信奉的人生格言,也是他的行事准则。而今,这个黄河赤子,仍然在奋进躬行的路上。那相依相伴的黄河于他就像是一条乡情的丝带,一头系着他生活的青海,一头系着他出生的长垣。他的人生,也终会在大河的陪伴之下发出更加激昂的交响。